深中通道,集聚同济力量-下载凯发k8

新民客户端

飞入寻常百姓家

深中通道,集聚同济力量

深中通道,集聚同济力量飞入寻常百姓家

科创 2024-07-15 15:49:47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张炯强  

图说: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 来源/东方ic

近日,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简称“深中通道”)建成开通,它是继港珠澳大桥后粤港澳大湾区建成的又一超大型交通工程,是全球首个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为一体的跨海集群工程,攻克了多项世界级技术难题,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通车后,深圳至中山的车程从约2小时缩短至30分钟。这一国家重大工程的建设,凝结着众多同济人的专业智慧和辛勤奉献。


从项目建设指挥长,到管理中心主任、总工程师,再到总工程师办公室主任,一批同济大学优秀校友担纲领衔、勇挑重担,在深中通道重大工程关键岗位发挥关键作用。


广东交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邓小华是同济1986届本科、1989届硕士校友。深中通道建设任务重、关键节点多、技术挑战难度大,邓小华亲自部署推动深中通道建设工作,经常带队深入深中通道施工现场,实地督导项目建设、安全生产等工作,协同各方,为高质高效完成好深中通道建设这一历史重任提供了坚强保障。


广东省公路建设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深中通道项目建设指挥长陈伟乐,是同济1994届本科校友。从项目筹备规划,到前期调研、设计,再到雏形初现、如今建成通车,陈伟乐一路见证、倾情投入。项目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几何中心,海陆空立体视点丰富。他始终秉持着建筑与结构深度融合的建设理念,在项目筹划伊始,就率先组织开展方案设计国际竞赛,集思广益,吸收国际最先进的设计理念,将这座重大跨海通道建设成为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规划、自然环境和谐的珠江口门户工程、大湾区重要新地标。陈伟乐带领超万名建设者全力拼搏,将美好蓝图一点点化为如今宏伟的实景画。


深中通道管理中心主任、总工程师宋神友,是同济1996届本科校友。作为深中通道前期办公室“1号员工”,宋神友将自己的一切都与深中通道融到了一起,一干就是14年。他带领建设团队求变创新,历时数年进行产学研攻关,开展近千组模型试验,攻坚前沿性技术,填补钢壳砼沉管隧道及离岸海中大跨径悬索桥建设技术空白,系统策划了跨海集群工程智能建造体系,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跨海集群工程成套技术和中国标准,为交通强国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今年1月,他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


同济大学多个教授团队主动发挥学科优势和学术积淀,围绕深中通道工程中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奋力攻坚,为工程设计、建设和运维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防范风险、筑牢防线,确保深中通道重大工程建设的安全,是重中之重 。李永盛、谢雄耀、黄宏伟、胡群芳、肖汝诚、马险峰团队牵头组织了“深中通道项目工程方案总体安全风险评估”,根据工程的建设条件、结构方案、施工技术和运营管理划分评估单元,考虑了建设期及运营期的隧道、桥梁及人工岛风险等级,实现了对不同路线方案总体风险等级的定量评估,为深中通道最终线位选定及工可方案提供了技术支撑。在施工阶段,开展了“深中通道沉管预制场选址及浮运方案施工风险评估”,为深中通道最终采用一体船浮运方案提供了技术支撑。


闫治国团队在隧道通风优化、火灾防控技术领域助力深中通道建设与运维。借助数值仿真、现场测试,提出了射流风机导流罩技术参数优化方案,提升了深中通道超宽断面隧道射流风机群通风性能;系统开展了高压细水雾冷却防护能力及其对烟气扩散影响的数值仿真、室内试验与现场测试,为深中通道超宽断面隧道运营期高压细水雾装置工作模式、控制策略及与其他消防系统的耦合联动提供了支撑;建立了火灾灾害场动态重构、动态疏散救援等智慧防灾技术,为深中通道超宽断面隧道防灾救援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撑。


长虹卧波,如何保障深中通道超大跨海桥梁能经受住超强台风的考验?同济风工程团队葛耀君和赵林课题组面对深中通道跨海桥梁抗风关键技术问题,研发了超大跨离岸整体式钢箱梁悬索桥最优气动布局,形成了可以有效降低来流风涡旋荷载强度的高透风率栏杆、削弱涡旋脱落的检修轨道布局和减缓涡旋发展的中央稳定板等综合气动减振措施,满足88米/秒风速下(超过17级台风)的颤振稳定性,确保深中通道大跨悬索桥在设计风速超高、超强台风频发的伶仃洋海域内百年设计期抗风安全。


袁万城团队面对主跨1666米三跨全漂浮体系悬索桥暨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主桥的抗震关键技术问题,确定了大桥设计基准期内的抗震设防标准,采用桥梁结构空间非线性地震时程分析方法,着重考虑了主引桥的相互藕联作用、碰撞效应及纵横向位移约束措施,全面系统地评价了大桥的抗震性能,并研究制定了合理的抗震对策,确保大桥服役期内的地震安全性。


新民晚报记者 张炯强

编辑:张炯强

看评论

推荐阅读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