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 “小朱”和他的书店-下载凯发k8

新民客户端

飞入寻常百姓家

特稿 | “小朱”和他的书店

特稿 | “小朱”和他的书店飞入寻常百姓家

新民眼 2024-05-16 16:22:38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吴旭颖  


一件旧旧的黑夹克,一副格子粗布的袖套,店里没人时便埋着头整理、修补手上的二手书,有人来又立刻前来迎接,脸上是他标志性的笑容。顶天立地的书架上,满满当当30万册的旧书,都是他的“宝藏”。虽然已经年过六旬、头发花白,熟客却还是亲切地叫他“小朱”——他就是上海最大的民营旧书店“小朱书店”的店主朱凤涛。

图说:朱凤涛在整理书籍 (摄影记者王凯,下同。)

从上海旧书店四川北路分店的店员,到自己开店做店主,过去的40多年,朱凤涛身边总是萦绕着浓浓的书香。他将书看作无价的瑰宝、灵魂的伙伴,更看作毕生的事业、人生的意义。去年当浦东新区塘桥街道的小朱书店使用到期,面临关闭时,他心急如焚四处发布“江湖告急”;如今在松江区云堡未来市安了新家,他仿佛重获新生,每天干劲满满地规划着未来。

一 小小店铺,多年坚守

朱凤涛摊开双手,两个手掌满满都是粗糙的老茧。这些老茧他在上海旧书店当店员时就有,退休后当了“老板”,更是越长越厚。来到小朱书店的读者总是感慨:这是多么庞大的一座书山,却不知道这几十万本书都是朱凤涛一本一本收集、清理、修补、上架的。

从2010年开店,到去年塘桥街道的旧店面关闭,十多年里,书店所有的事务几乎都是朱凤涛一手操办。他常常风里来雨里去,到各个书友家里收购二手书籍,自己打包、运送,有时来回搬运好几趟也不在话下,手指被锋利的书页划破却“轻伤不下火线”,也是常有的事。

书搬到仓库,朱凤涛还要修补破损、整理归类、标价上架,十多年磨炼下来,早已成了“万能手”。单就捆扎书籍,他就积累了许多的门道。如果是大量运送书籍,就要用“井字法”捆,这是他之前从杂货店学到的捆货物的方法,结实牢靠,不伤书本,绳子解开之后还能二次利用,十分环保。要是给顾客捆一两本书,就用点心铺扎礼盒丝带的那种“斜扎法”,方便手提还美观。

图说:朱凤涛(右)教“一日店长”打“井”字结。

也有朱凤涛研究不透的技术,比如修书。他说:“古籍修复是一门大学问,不仅高校有这个专业,还有博物馆的很多专家学者都在研究。我只能把破损得不太厉害的书粘一粘、补一补,希望为留住文化做点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

留住文化,就是朱凤涛坚守这间小店的初衷。他有一句口头禅:“书和人在一起才是书,人和书在一起才是人。”前半句的意思是没有人读的书就成了一叠废纸,朱凤涛每每看见人们将旧书当作废品论斤卖掉就会心疼不已,因为真正可惜的不是纸张,而是纸张上文字承载的思想内涵,朱凤涛想做的,就是把这些思想内涵留住,并找到新的读者。朱凤涛回收书籍时总让人觉得价格很公道,有些书友甚至担心他赚不到钱经营不下去,对此他表示:“很多书都是‘宝贝’,我只是看见了它们的价值。”

口头禅的后半句则是说,读书让人汲取知识、拥有灵魂,因书而结的缘分更加纯粹和干净。面对慕名而来的书友,朱凤涛总是非常友好。如果是一下子买上好几本书的,他就主动抹个零;要是带着旧书来回收的,他有时还直接让他们“以旧换旧”,换几本想看的书带回去。

还有读者拜托“小朱”替自己找书,朱凤涛都不嫌繁琐一一记下。曾经有一位90多岁的大学教授,拜托他帮忙寻找一本高中数学教材,作为对青春时代的纪念。一次偶然的机会,朱凤涛在去书友家里收书时,一眼看见书柜上摆着这本教材,他当即说清缘由,请求书友将书让给他。朱凤涛回忆:“得知找到这本教材的那晚,90多岁的老教授高兴得像个老小孩。我感觉这就是开旧书店的意义,这就是我为书找到的最大价值、最佳归宿。”

二 几番辗转,落户云堡

可是,仅凭着一腔热爱,很难将一家书店长期支撑下去。小朱书店一路走来,几经坎坷,离不开上海各级政府、媒体、企业以及书友的支持。

最早的小朱书店开在塘桥地铁站里,这间店面也是朱凤涛自己找到租下来的,也是在这里,朱凤涛积攒下了最早的一批老顾客。然而刚开了一年,店面就因为种种原因无法续租,已经小有名气的小朱书店面临了开店以来的第一次危机。一位书友得知这个情况,就将“小朱书店即将倒闭”的消息发在了微博上,一下子引来上百家媒体的关注。媒体的帮忙求助,很快就得到了塘桥社区的援手,塘桥社区文化中心免费为小朱书店提供了110多平方米的空间,为上海读者留住了小朱书店。

有求必应、来者不拒的“小朱”,2020年又遭遇了一次危机。受疫情影响,来买书的读者骤减,但收购旧书的业务依旧十分繁忙,资金周转就成了摆在朱凤涛面前最大的问题。“小朱”只好选择“打白条”的方式收书,好在书友们纷纷表示理解,他也承诺:“小朱书店的每一张白条,都一定会兑现。”大家齐心协力,帮助书店平安度过了又一次危机。

去年,塘桥社区文化中心的空间使用到期,小朱书店再次“江湖告急”,不仅开店成了问题,仓库里的几十万册图书库存也无处可去。这一次,政府、企业和书友都伸出了援手,甚至有一位老读者表示家里80多平方米的地方,可以借给小朱书店存放书本,还有湖南岳阳远道而来的志愿者,帮助小朱书店将部分图书捐去了湖南。

松江区副区长陈容得知小朱书店面临的困境后,大力支持并引荐小朱书店“安家”云堡未来市艺术文创园区。云堡未来市艺术文创园区集美术馆、阅读、餐饮、潮玩、艺术众创等业态于一体。园区当家人方彬表示:“当今旧书店的生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困境。在困境之中,小朱书店从未放弃过对文化的执着追求与坚守,这种精神打动了我们。云堡未来市承担着社会责任,为打造人文松江的书香之域贡献力量。引进小朱书店,也是园区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积极探索与实践,我们期待它能成为连接读者与知识、文化与艺术的重要桥梁。”

“小朱”接过了橄榄枝,不仅30万册图书有了去处,而且从今年3月起就在云堡未来市办起了快闪书集。目前,占据一整层楼500平方米的新店正在设计装修当中,计划于7月正式对外营业。

三 三代“小朱”,一脉相承

在朱凤涛心里,“小朱”这个名字意义非凡。

21岁之前,朱凤涛还是一名在扬州老家务农的青年,上海就已经有一批爱书人认识了“小朱”——此小朱非彼小朱,而是朱凤涛的父亲。很多年前,朱凤涛的父亲在上海做着卖书的小生意,每天推车到弄堂口售卖小人书,久而久之,周边的街坊邻居以及常来的书友都知道有个“卖书的小朱”。公私合营之后,朱凤涛的父亲被分配到上海旧书店工作。直到1980年,朱凤涛被父亲叫来上海顶替这份工作,“小朱”的称呼也自然而然地传给了他。

朱凤涛与书的故事,就是从“小朱”这个名字开始的。所以2010年,退休的他决定重操旧业开起属于自己的旧书店时,“小朱书店”这个店名仍旧是不二的选择。

5月11日,朱凤涛刚刚度过了自己的66岁生日,他笑称“其实已经是老朱,还不服老要自称小朱”。但当他从书架上寻觅到某位读者拜托他留意的书目、当他为许久无人翻阅的旧书找到新的主人时,他眼里闪烁的光又让人仿佛看见了40年前那个20多岁的小伙子。

在搬来松江之前,朱凤涛正着手将这份“家族产业”交到儿子手上。不过,经历了搬家之后,他有了新的想法。新的小朱书店是在松江区政府以及云堡未来市艺术文创园区的支持下才开起来的,朱凤涛也觉得书店应当服务于更多市民游客。所以,第三代“小朱”将不再是一个人,而是曾帮助小朱书店渡过难关的园区、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愿意为小朱书店出力的民间团体、志愿者,以及所有爱书、惜书的伙伴和朋友。

图说:搬家多次,“小朱书店”是不变的店名。

四 旧雨新知,书香不绝

正在举办的小朱书店快闪书集上,朱凤涛每天迎来送往一批又一批新老读者,仿佛流动着的血液,让这间已经十几岁的旧书店重新焕发生机。

78岁的刘兆荣是小朱书店十多年的老朋友,上个周末,他专程坐了两小时地铁来看看“小朱”。今年年初,他照例去小朱书店淘书,才得知书店搬到了松江,“虽然比以前离我远了些,但我还是会来的,这是我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

也有很多松江居民,成了小朱书店的新读者。邬佳文、邬妙聆父女散步时偶然看到书店正在招募“一日店长”,邬佳文便鼓励刚满10岁的小女儿趁着五一假期来报名。邬妙聆不仅体验了旧书店的工作,还听到了朱凤涛和许多读者分享的阅读故事,和“小朱老师”成了忘年交。短短半个月,邬妙聆一家已经成了店里的常客,她说:“我也想帮人找回与书之间的情感。”

来当“一日店长”的不仅有小朋友,还有学者、大咖。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副教授聂峰不仅来体验店长工作,还向小朱书店赠送了自己的两本有关上海金融发展历史的学术著作。他说起自己在日本游学时的经历:“旧书承载的不仅仅是文化思想,还记录着一个地方的历史文脉。国外很多地方都有著名的旧书店,许多国内学者会专程去淘书。像上海这样的文化大都市,也一定要保护好民营旧书店,盘活旧的书籍,让这座城市的思想和精神得以传承发展。”

朱凤涛的书友遍天下。上世纪80年代,他还在上海旧书店工作时,就和一位法国读者小麦姐结下跨国友谊。这位姑娘长相有些偏亚裔,穿着朴素,也会说中文,但细心的朱凤涛还是在接待过程中发现她“口音不太地道”,询问之下果然是一位来上海求学的法国留学生。

小麦姐每隔一两周就要来店里淘书,聊天中朱凤涛了解到她在寻找一本《辞海》,用来学习中文,于是帮她留意,找到了这本当时十分紧俏的《辞海》。后来,小麦姐假期回国,开学回上海给朱凤涛带来一瓶法国香水当作谢礼。小麦姐毕业要回法国了,朱凤涛送给她一副对联,让她“带点中国的文化回去”。几十年过去了,二人偶尔通信,现在仍有联络,成为了跨越国界的好朋友。朱凤涛说:“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小小的一本旧书,就是人的灵魂和思想的载体。我这个小小的旧书店员,也为中法人民之间的友谊,中法文化的交流作过一点小小的贡献。”

在新的空间,朱凤涛有许多新的想法。他说:“除了售卖旧书,以后我还想多举办一些活动,除了‘一日店长’,还可以办读书会、作家见面会等,把小朱书店变成真正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他还有把线下书店发展到线上的想法。最初,在许多社交平台都有一帮“自来水”书友口口相传,推荐小朱书店。随后在园区工作人员和一些书友的帮助下,小朱书店开起了视频号。朱凤涛还对近些年流行的“直播带货”跃跃欲试,不过他也表示:“如果我做直播,就不能只是卖书,更重要的是带大家了解书店的氛围,帮大家淘好书,与同样热爱阅读的朋友交流。”

这些想法,朱凤涛有信心未来都能够实现。他说:“上海是一个充满书香的城市,是一个文化氛围浓厚、拥有无限可能的地方。正因为开在上海,小朱书店才能开到现在,以后也一定会越来越好。”

新民晚报记者 吴旭颖


编辑:杜雨敖

看评论

推荐阅读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