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述评 | 驶向大航天时代的“蓝海”-下载凯发k8

新民客户端

飞入寻常百姓家

独家述评 | 驶向大航天时代的“蓝海”

独家述评 | 驶向大航天时代的“蓝海”飞入寻常百姓家

新民眼 2024-04-24 13:55:40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潘高峰  

潘高峰/文

今天是第九个中国航天日。54年前的今天,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

从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中国第一位航天员进入太空,从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到第一个火星探测器,从第一次“太空漫步”到中国人第一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半个多世纪的星汉征程,每个“第一次”,都见证着中国逐梦航天的艰辛探索。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刷新纪录,进入创新发展“快车道”。“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各项航天重大工程成就举世瞩目。

2023年,中国航天先后实施宇航发射任务67次,再创历史新高;亚洲最大推力700吨液体火箭发动机试验台试车成功并投入应用;神舟十六号、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取得圆满成功;遥感四十号卫星成功发射,为我国地质探测、气象研究、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更全面、更精准的科学依据。

2024年,中国航天工程任务同样密集:探月工程四期嫦娥六号任务将着陆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并采样返回;载人航天工程还将实施神舟十八号、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等等。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积极打造这一“新增长引擎”,这也昭示着这一领域将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深邃“蓝海”。

过去,常常会有人问:花那么多钱探索太空,和我们老百姓有什么关系?近年来,问这个问题的人已经很少,因为越来越多人知道,航天事业的征程不仅是星辰大海,也在脚踏实地改善普通人的生活:我们手机上的gps和天气预报、加热食物用的微波炉、宝宝穿的纸尿裤、付款时扫的条形码、治病救人的核磁共振成像(mri)和超声波成像……这些技术都要拜航天事业所赐。随着商业航天成为各方竞逐的新赛道,肯定会有更多的航天科技惠及普通人。

商业航天产业链分为上游卫星研制、中游火箭发射服务与地面设备制造、下游的卫星应用与服务。当下,全国各地都在加快布局,争相下好“先手棋”。

以上海为例,整合商业航天产业链,上海具有完备的智能制造业产业基础,无论是后端研发、前端市场,还是材料科学、精密仪器、机器制造等行业在上下游协作方面均有资源优势。

去年9月,上海提出布局卫星互联网,发射规模化低轨通信卫星构建低轨星座,建设测控站和运控中心等地面基础设施。去年10月,上海又率先出台了《上海市促进商业航天发展打造空间信息产业高地行动计划(2023—2025年)》。

这个三年行动计划,不仅勾勒了上海促进商业航天发展、打造空间信息产业高地的总体布局,提出了“以商业航天跨越式发展为牵引,打造空间信息创新链、产业链、数据链、应用链、资本链、人才链”的发展目标,更明确了到2025年,上海将具备年产50发商业火箭、600颗商业卫星的批量化智造能力,以北斗导航为代表的空间信息技术应用将全面赋能经济、生活、治理数字化转型。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曾说:“不管地球达到了怎样的繁荣,那些没有太空航行的未来都是暗淡的。”“向云端”竞逐太空,问苍穹共襄星汉,我们满怀期待,在正在到来的“大航天时代”,中国凭借充分的积累与创造,驶向更加壮阔的“深蓝”。

编辑:包雍尔

看评论

推荐阅读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