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任话剧编剧的海飞:阅读,从新民晚报开始;新剧,从讲上海故事开始-下载凯发k8

新民客户端

飞入寻常百姓家

首任话剧编剧的海飞:阅读,从新民晚报开始;新剧,从讲上海故事开始

首任话剧编剧的海飞:阅读,从新民晚报开始;新剧,从讲上海故事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

2024-04-08 11:42:45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朱光  

作家海飞首次当话剧编剧,把自己的同名长篇小说《向延安》改编成剧本,刚画下最后一个句号。此前,他的编剧作品仅限于谍战影视剧如《麻雀》《薄冰》《旗袍》等。在上海解放纪念日5月27日,话剧《向延安》将于东艺上演。

在成为谍战影视剧编剧之前,海飞是小说家,在《收获》《人民文学》《十月》《当代》等文学刊物上发表过大量作品。创作于2011年的《向延安》,就是海飞“最满意的小说”之一,也让他获得了那一年的人民文学奖长篇小说双年奖。但因为太过珍视,海飞一直没有将它影视化。去年,东艺希望他将《向延安》搬上话剧舞台。几乎没有任何犹豫,他答应了这次合作,担任编剧。

该剧的时代背景,是1937年淞沪会战后的上海。向家三少爷向金喜因经历了一系列亲情、友情、爱情的冷暖,从一个玩世不恭的富家子弟,一步步走向“潜伏”,最终成为孤独的革命者。20多万字的小说,从抗日战争写到1949年,既还原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也深入刻画了复杂的人性。对于向金喜,他倾注了最多感情,以至于时隔多年想到这个少年人,还是觉得“眼泪都能掉下来”。

第一次写话剧剧本,海飞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任何细微的动作和表情,观众根本看不见。”在谍战影视剧里,衣角或是领口无意中露出的一枚针,都能引发一连串的联想,但这样的表达显然不适合舞台。“这次改编话剧,其实就是给我上了一课。谍战只是《向延安》的外壳,它的主要落脚点应该是人生。”所以,他凸显了更多配角——向家四姐弟集合了革命者、汪伪特工、军统多种身份,对立的选择让他们在亲情中饱受煎熬;意气风发的同学们,经历了理想、爱情、现实的考验,最终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对人生的理解,和海飞自身的经历是分不开的。他1971年生于诸暨,17岁去了南通当兵,退伍后干过各种类型的工作,在环本农场监狱看押犯人,在化肥厂当经警队员,还曾在车间拉了两年煤。为了改变命运,1996年起他重拾起文学,开始疯狂写作,凭借着这份“微薄的才华”跳去了企业、学校、报社……当了三年记者后,他成为一名全职小说家,后来又机缘巧合进入了影视行业。

在海飞生活过的城市中,上海对他的意义尤为特殊,被他视为自己的“文学故乡”。他的母亲是上海人,童年的每个寒暑假,他都是在外公外婆位于杨浦区龙江路的家中度过的。他喜欢上海“里弄的生活”,上海也给了他最初的文学滋养,从每天准时送达的只有六版的《新民晚报》,到舅舅的几本藏书,“我的阅读是从上海开始的。”

《向延安》讲的是上海的故事,这次改编成话剧,又率先被搬上了上海的舞台,在海飞心中更增添了一份特殊的情怀。他将对上海的感情贯穿在全剧的始末:苏州河、福开森路、《良友》画报、新新百货、玻璃电台……还有台词中经常出现的上海方言和口音,都在营造着上海气息。直到剧本初稿完成的那一刻,他才放下心来:自己一直在等的“合适的机会”,好像终于来了。(新民晚报记者 朱光)

编辑:沈毓烨

看评论

推荐阅读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