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新民眼|彰显司法力量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下载凯发k8

新民客户端

飞入寻常百姓家

全国两会·新民眼|彰显司法力量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

全国两会·新民眼|彰显司法力量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飞入寻常百姓家

2024-03-09 13:57:58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宋宁华  

东方ic/图

宋宁华/文

昨天,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两高”报告再次让人心潮澎湃。“‘法不能向不法让步’不是口号,‘第二十条’已被唤醒,还要持续落到实处。”“第二十条”指的是刑法第二十条中关于正当防卫的相关条款。从“唤醒”到“落到实处”,还有多远?

让最高院“点名”的第二十条,和当下一部热映电影《第二十条》有关。在参考真实案例的基础上,电影一经推出,立即引起强烈反响,因为它真真切切发生在老百姓身边,反映出老百姓纠结已久的道德法律困境。

《论语·为政》中说道,“见义不为,无勇也。”遇老人摔倒“扶不扶”,有人吵架“劝不劝”,碰到坏人行凶逃逸“追不追”,有人落水“救不救”……危急关头,原本“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见义勇为,因为彭宇案等个别案例,让许多人处于良心和顾虑的矛盾心态。刑法第二十条曾被称为“沉睡条款”,因为在法律实施过程中,对正当防卫如何界定、谁来举证等存在争议。一些办案人员习惯性机械化地套用法条,或者站在“上帝视角”对当事人的行为过度苛责,看似“严谨”的判决却让法律成了冰冷的逻辑。

培根说,一个不公正的判决比多个不合法的行为危害更大。不合法的行为只是弄脏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判决污染了水源。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随着昆山反杀案、赵宇见义勇为案、河北涞源反杀案、浙江盛春平案等一批社会高度关注的正当防卫案件妥善解决,刑法第二十条不但被唤醒,还有了越来越多的“追随者”。昨天“两高”报告的数字显示,2021年至2023年,人民法院对77名被告人以正当防卫宣告无罪。同时,“两高”报告还引用“快餐店老板与持刀歹徒对砍致其死亡不构成犯罪”等两起案件,再次掷地有声地表达了“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决心。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要打破“和稀泥”的观念。为了追求“案结事了”,个别司法机关曾存在“谁能闹谁有理”“谁狠谁有理”“谁受伤谁有理”等“和稀泥”想法。看似解决了眼下的燃眉之急,却将案件办成了“葫芦案”,损害了司法的公信力,更阻碍了老百姓人心向善的善行善举。

2020年全国两会上,“两高”报告明确提出,“坚决跟‘和稀泥’说不”。2021年1月1日实施的《民法典》中,更是明确规定见义勇为者依法不承担民事责任,还赋予见义勇为行为人损害赔偿请求权及损害补偿请求权,用法律为见义勇为者“撑腰”。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有了良法,还需保障其落地的制度。在第二十条中,不但有关于正当防卫的定义,还有其界定范围等。但在现实中,往往事发紧急,不少当事人事后难以获得有效的证据。电影《第二十条》中,郝秀萍通过“一跳了之”震惊了众人、唤醒了良知,最终司法机关和群众合力找出了关键证据,让丈夫免于刑罚。在现实生活中,拿什么自证清白?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主要有3种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谁主张谁举证,有的由控诉方承担举证责任,还有的则采用折中说。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罗翔认为,正当防卫的本质是对民众的授权,鼓励民众向不法侵害作斗争,法无须向不法让步,绝不能对防卫人过于苛求,寒了见义勇为者的心。定罪量刑,绝不能破坏民众有关健全法感的朴素思维。

“我们办的不仅是案子,更是别人的人生。”电影里女检察官吕玲玲的话说出了不少法律工作者的心声。正当防卫问题之所以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正是反映出了人民群众对公平公正司法的更高需求。

“人民的幸福是最高的法律”。相信在77名宣告无罪的被告人之后,还有更多惩恶扬善的案件,将把公正的判决书写在老百姓的心坎上,彰显司法有是非、有力量、有温度。

编辑:黄佳琪

看评论

推荐阅读

"));
网站地图